LV.
1
GP
0
【心得】電競筆電品牌MSI機種分析
筆電挑選
樓主
thermofs
立志成為優文大師!
thermofs787
推5
噓-
2025-03-20 18:53:41 編輯
之前寫過電競筆電2025年一些避雷建議。有人說電競筆電品牌眾多,到底各家好壞在哪,以下就從電商排名裡面,選機種眾多、聲量高的品牌來做一系列分析。分析皆就官網、電商公開資訊等資料,加上個人看法,最後配上表格比較。系列分類 依照微星官網資料,電競筆電部份分成幾個大系列: Titan:旗艦Stealth:輕薄旗艦Raider GE:主流(高調)Vector / Alpha:主流(低調)Crosshair / Pulse:中階Sword / Katana / Cyborg:入門如果往下看個別系列:Titan:當季最兇猛的料全部堆出來,就是Titan。Titan大概是目前市面上最貴的筆電,因為不管什麼時候推出,都會把規格堆滿,同時也會把螢幕面板、外觀件等等全部屌的都弄上去,規格面上就真的天花板,不過相對的就是單價感人,通常只有最頂級、口袋最深的玩家才會考慮。Stealth:主打2公斤上下兼具輕薄、效能的機種。以往Stealth打輕薄路線,14吋都在2公斤以內,同時也兼具一定效能,不過近來Stealth系列有逐漸變大,往16 / 18吋移動,有點往GE機種趨近的趨勢。Raider GE:主流規格,並加入外觀設計(RGB等)。Raider GE就是MSI最早成名的系列,以當季主流規格為主,除了效能外,加上電競外型、燈效設計,不過近年也是越做越大,目前最新系列只有18吋。Vector / Alpha:主流規格,外觀設計低調。Vector / Alpha系列就是低調版本的GE,大多外型或是燈光部份都取消,改以適合CAD工程、3D渲染工作用為主來做宣傳,也是以主流規格為主。Crosshair / Pulse:中階規格,電池容量、效能同主流系列,機身較重。 這個系列則是規格往中階移動,顯卡、CPU、記憶體、SSD等都不會點滿,因為機身夠大,電池部份會跟主流機差不多,但相對的重量也較重,偏重預算型的選擇。 Sword / Katana / Cyborg:入門規格,電池容量、效能較差,機身比較輕。 這個系列機種很多,價格部份落差也大,規格部份以入門為主,但某些機體是文書機單風扇配置當電競機賣,所以效能部份跟主流規格有落差。另外因為主打輕薄,這3個機種電池容量,大約都是主流規格的一半,單價上也反應這些規格差異。預算怎麼選 因為品牌之間定價方式不盡相同,所以就個人角度分析: 炫最重要 錢不是問題 -> 直接Titan要效能也要輕薄 -> 拍謝沒機種 都長到18吋了求效能最好 -> Raider GE、Vector、Alpha都可以看中階大概就行,不要太貴 -> Crosshair / Pulse 看看預算不高,希望效能好 -> 存錢預算不高 -> 看Sword / Katana/ Cyborg -> 注意單風扇機跟電池偏小的問題 -> 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做成表格的話:以上簡單分析一下個別系列,不過就缺點部份,個人認為有以下問題:1. 規格標示不清 目前大多品牌在各機種的散熱效能、面板規格部份都會在官網詳細標示,但MSI在散熱性能標示只有高階主打效能機種才有,但中階、入門機種幾乎不標,面板也會不標示NTSC DCI P3 sRGB等等規格,必須用關鍵字在網路上慢慢撈、或是專業網站評測有揭露才會知道,這一點需要改進。 2. 常見後勤備料不足討論 筆電是消費性電子產品,保固內提供保修是必要的,原廠應該都會抓一定比例來做後勤,賣多賣少都有可能發生。但網路上經常可在網路看到「3-4年的機種,過保之後被告知無料可修」的討論,可Google「微星 筆電 缺料」之類的字眼,自行斟酌判斷。 以上個人分析心得。
5
-
該不會
缺料怎樣的感覺可以理解,買哪家可能都有機會遇到,問題是那個折舊退款計算方式太感人才會被尻吧
B1
2025-03-20 20:35:37
回覆
SUZUKIHIRO
MSI有些中高階機種確實堆料有誠意 價格也很實在 但Thin/Cyborg系列真的有點不敢恭維 算是過去幾年的敗筆 也有不少消費者中伏
B2
2025-03-31 23:47:53
回覆
LV.
45
GP
62
2 樓
Daydream
njps89208
推2
噓-
2025-03-21 03:19:27 編輯
官網提供的各系列定位 可能是比較屬於5年前了...下面可能比較符合現況*2025年款也許又會有變動(?Titan:旗艦新科技/技術 基本上優先使用,價格也是最頂的,堆料就對了,有錢沒地方花,買就對了...Stealth:次旗艦(輕薄取向)追求輕薄同時,同時要求一定效能,必要時會加入新科技/技術(還是會取決於重量),雖然越來越不達標大眾對於輕薄的要求...Raider GE:次旗艦基本上會是Titan的上代,或是當代減配版,價格較Titan便宜不少前三款基本上(Stealth 部分沒有) 都會配置丹拿喇叭,已筆電內置來說,算是蠻優質的喇叭*當然 加這錢 比不過 你自己單獨買的喇叭...Vector:次次旗艦基本上也是Raider的上代去做更改,相較前三款價格便宜不少,當然也砍了不少規格,比較明顯是丹拿喇叭,如果有80 系的需求 是個CP不錯的選擇基本上Vector也是微星品管的最後防線Alpha : AMD代表 未有明確定義 基本上屬於親民款這系列 基本上是AMD,搭配上代Vector的模具,近幾年AMD的進步,尤其是Alpha 17 7945HX版本,替微星在中階筆電,獲得不少青睞,可惜最高只到70系Crosshair / Pulse:中階基本上價位落在40~60k,是主流價位中偏高的選擇,相較於Vector又差了不少此系列(含)以下,詬病是品質以及CP值比不過他牌但2024年有些許改變,價格稍微可以接受給人印象是外觀的成本偏高...(外觀比較會有特殊圖案)Sword / Katana 入門中階基本上價位落在30~50k ,是正主流的價位相較Crosshair / Pulse 又閹割,當然也便宜點近期最明顯差異就是顯卡瓦數的些微閹割以及會混搭低色域螢幕(型號區分)基本上這價位有非常多的選擇,並沒有特別優勢最大敗點是螢幕以現況來說 我會推TUF 高色域版(版本很多 要小心) 或 Predator Helios NeoBravo基本上屬於Sword / Katana 上代的AMD版最大問題就是傳承了使用低色域螢幕不然單以CP值來說 不差Thin/Cyborg:入門低階價位落在20k~30k,非常入門的一款問題是低瓦數的顯卡以及單風扇配置基本上定位就是 比文書機強 比一般電競筆電弱購買請慎思,一分錢一分貨
2
-
呆狼
已預購了18吋R9-9955HX RTX 5080-16G這臺…
B1
2025-03-24 23:51:17
回覆
LV.
44
GP
749
3 樓
月 煌
harry10537
推1
噓-
2025-03-21 14:05:53
不專業的小補充(!?)Stealth = 以前的GS系列某一陣子的爆轉軸事件...只好換個名?Vector = 以前的GP系列Raider = GEGE vs VectorGE 整體呈現金屬感Vector 塑膠感較重Crosshair 聯名過< 彩虹六號 > < Monster Hunter >Stealth 聯名過 < AMG >台灣的系列名稱比較細,但也比較好找隔壁泰坦系列包括了Titan、Raider、Vector不仔細看產品說明,容易搞錯~
1
-
LV.
20
GP
1
4 樓
浩仔
image0805
推1
噓-
2025-03-23 02:47:10
想請問 最近有考慮買筆電玩魔物獵人及之後要出的GTA有推薦的筆電嗎
1
-
LV.
46
GP
77
5 樓
牛奶
noth1129
推0
噓-
2025-03-23 03:49:37 編輯
Katana 這麼慘的嗎?在桃子網看到一台R7 8845 +4060的配置 還想說比大家推的TUF 處理器用的還好 差點就下手了
0
-
Daydream
敗筆螢幕,顯卡微殘
B1
2025-03-23 10:11:23
1
回覆
SUZUKIHIRO
跟FA507NV比這顆處理器確實比較強 但螢幕規格較差 顯卡雖然能跑 但離全跑還差了那麼一些 但買了就正常安心使用也是沒問題的
B2
2025-03-31 23:49:36
1
回覆
牛奶
還沒買 看來看去還是跑去對面買天選了
B3
2025-04-01 02:02:44
回覆
連結
文字顏色
更多顏色
背景顏色
更多顏色
中
特大
很大
大
中
小
字級
粗體
斜體
底線
刪除線
清除格式
更多顏色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 6 樓的討論嗎?
延伸閱讀
問題
代問筆電品牌以及CP值 學生30K上下
心得
8年後的第二把人體工學椅iRocks T07 Whi
心得
電競筆電品牌acer機種分析
心得
為水冷系統披上「隱形斗篷」Lian-Li H
問題
預算40K 電競筆電選擇
心得
76K德亞啟動!技嘉5090白雕,雕妹的冰
問題
購買電競筆電請益 預計準備京東啟動
心得
7萬6技嘉5090 MASTER 超級雕 有小螢幕玩
◄►
1
板務人員:
IP 位置
發文時間
引言回覆
收藏文章
看他的文
複製連結
卡留言
刪除文章
編輯文章
檢舉文章
嵌入文章
刪除
閱覽分級
水桶
M文
收精華區
管理本頁
編輯留言
刪除留言
檢舉留言
作品介紹
水桶名單
分享
關閉圖片影片
設定
回覆文章
卡回文
【心得】電競筆電品牌MSI機種分析
一樓
最新
本站所刊載之圖文內容等版權皆屬原廠商或原作者所有,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巴 哈 姆 特 電 玩 資 訊 站 https://www.gamer.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