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骆驼文化

丰富多彩的骆驼文化

为了颂扬骆驼的功绩,并希冀驼群繁殖增收,族牧民创作了索尔吉纳舞,即公驼舞或金驼舞。每逢秋季分驼群时,男女老幼拉手成排,边唱赞驼之歌边踏步起舞。其中有两人分别扮演公母骆驼,模仿骆驼昂首颠跑,相互在队形中穿插追逐嬉戏。待“公驼”将“母驼”捉住后,换人表演。循环反复,尽兴而散。

赛骆驼,是草原上许多地方那达慕盛会上不可缺少的娱乐竞技活动。它分为近程赛和远程赛两种,近程赛3~5公里,远程赛5公里以上,以10公里居多。比赛前,一般要举行隆重的“唤风”仪式,骑手们驱驼绕燃烧的香火三圈,并接过送行人敬献的银碗美酒一饮而尽,然后到起跑线上等待比赛。比赛时,驼群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连骏马也难以匹敌。赛事结束后,还有“接风”仪式,并当场发奖,有的地方万米驼赛的奖品是一峰骆驼。

牧民在与骆驼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骆驼的崇拜也发展到极致。佛教传入后,他们除了将最好的骆驼敬献给山神外,同时另选一峰敬献给佛,作为佛之骑乘,也是不使用不宰杀,终生供养。此外,对驼群中为全家作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视为“功臣”驼,退役后不宰杀不转售,终生供养。在一些养驼区,还盛行着将骆驼作为实体祭祀的习俗。这种祭驼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儿驼(种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

古代阴山岩画中的双峰驼形象

祭儿驼分为家祭和公祭。有首小诗描绘了牧民家庭祭儿驼的情况:

大年三十夜,各家祭儿驼。

天地同迎春,人畜呈吉祥。

庙祭又称公祭,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种公驼发情期间,牧民们赶着驼群从四面八方来到几驼庙共同祭祀。仪式上,牧民们在庙内的骆驼神前摆放供品,主持人手捧哈达,面对骆驼神朗诵祝词,大意是:

尊贵高尚的骆驼神啊,

请给你的驼群,

带来佑护和吉祥吧!

让你的母胎全部怀胎,

让你的子孙具有雄伟的身材,

让你的种群壮大和发展!

祭母驼日期是在祭儿驼结束后,母驼产羔前一个月内,以祭火神的形式,由各牧户依次在各自家中进行。祭驼群则是在每年驼群膘肥体壮的秋季,由各牧户各自举行,并邀请众多亲朋好友参加,共享丰收喜悦。各牧户都尽量找回自己所有的骆驼,其中献给山神、佛主和自家的功臣驼必须找回,如果其中一种出现空缺,则在仪式上重新选定继承者,确保永续不断。

骆驼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有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充满希望的绿色。

——一位哲人的话

骆驼精神,始终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动力。

有一首诗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赞美了骆驼精神:

骆驼,草原民族的神圣骑乘,

骆驼,坚韧不拔的大地精灵。

她那高大的身影,

赐予我信心和力量。

在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间,

有牧人的孩子成长的岁月,

他们向往比驼峰还高的天空,

长大以后成为大漠的脊梁。

著名词作家火华,在一首《金色的骆驼》歌词中抒情咏志:

骆驼啊骆驼,金色的骆驼,

你驼我走过浩瀚的沙漠。

在那干渴的旅途上,

领我走到粼粼碧波。

在那暴风雨袭来的时候,

你用身体温暖了我。

啊,骆驼,有你引路,

我知道应该怎样生活。

骆驼啊骆驼,金色的骆驼,

你是一座行走的山坡。

风沙漫漫你昂首天外,

烈日炎炎决不退缩。

没有叹息,没有哀怨,

永远是一支奋进的歌。

啊,骆驼,有你引路,

我知道怎样开拓!

历史上,人们就用骆驼来比喻那些肯于吃苦、勇于进取者。胡适先生就曾将徽商称为“徽骆驼”。人们把那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誉之为“骆驼”。叶剑英元帅曾这样评价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既是对任弼时同志骆驼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是对骆驼精神的最好概括。

郭沫若也写过一首《骆驼》的诗歌。诗中更是用骆驼来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从黑暗走向黎明,并永不停步地进行新的长征: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

渡过了艰难。

看啊,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家园。

骆驼的文化深深根植在草原民族的生活中,骆驼的精神也深深的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